昌乐一中翻转课堂支持系统的思考与建设

来源:昌乐一中 时间:2019/10/8 8:31:55 作者:张福涛 点击量:

【摘 要】翻转课堂是近十年在国内很“火”的一种教学模式,但近两年的热度有所降低,是否翻转课堂过时了?其实不然,这恰恰说明翻转课堂不再单单作为一个“热词”在流行,而是进入沉淀、反思、再发的时期,是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山东昌乐一中作为国内最早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验的学校之一,不忘初心,持续研究,取得了令人信服的累累硕果,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所持有的《普通高中大规模翻转课堂的实践探索》,荣获了2018年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央电教馆连续三次到校召开“全国翻转课堂学术研讨暨成果展示交流活动”,10月25—27日将继续举办第四届。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在推进翻转课堂的道路上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障碍,但更能激发出昌乐一中不断前行的动力,更能激发起昌乐一中逐渐深入的思考

 

支持翻转课堂实施的三要素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一些新的要素不断添加进来而变得日益复杂。翻转课堂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形态,其发展的趋势表明,翻转课堂不仅仅限于理念的更新,更涉及到具体教学形态的变化,并且随着信息技术要素的加入,相应引起其他教学要素以至整个教学形态的变化。从昌乐一中近七年实践的角度看,资源、技术、教学是支持翻转课堂的三大“硬核”要素。

  1.资源:是指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的所有载体和来源,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例如教材、教辅、学案(学习任务单)、微课、图片、PPT、实验室、图书馆、社区、社会实践基地等,它们显性或者隐性的刺激学生感官,从而获得某些体验。

  2.技术是指能够参与教学过程、强化教学效果的教育信息技术,由软硬件构成,例如互联网、教学平台、平板电脑、一体机、白板、APP等。技术不再是辅助教学,而是学生学习的有利工具,由原先的幕后走向了幕前。

  3.教学:这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概念,是“教”和“学”相互作用的统一体,但是其内涵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变化发展、不断充实完善,但总的趋势是,逐渐由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是决定教学走向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教学理念是“内心”,教学方式是“外衣”,二者相辅相成。

  以上三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围绕翻转课堂这个中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相互促进的一个支持系统,一个统一整体,发挥着“1+1>2”的作用(如图1)。技术是获取资源的手段,例如微课的制作,技术使资源愈加丰富;资源是抽象技术的外显,例如教学平台必须依靠资源来充实。技术能够丰富教学形式,例如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催生了慕课、翻转课堂、双师课堂等教学新形态,教师可以选择更适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教学能够促进技术发展,例如编程的学习、人工智能教育等,使学校的课程更丰富,教育更有针对性。教学活动可发现和挖掘教学资源,例如网上视频、社会实践等,极大开拓了教学的空间;教学资源可支撑和诱发教学活动,例如中国的探月考察、电影《流浪地球》等,使教学更灵活、更有效。

 翻转课堂支持系统

昌乐一中对支持系统的建设

1.提高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增强使用的选择性

  翻转课堂颠覆了学习资源的拥有者,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下,教师几乎占据着所有的学习资源,经过教师理解消化之后再授受给学生,学生接受的往往是良构的、缺少营养的知识,没有自己的甄别、加工和建构。而翻转课堂通过自学前置,可以为学生提供原生态的或半良结构的学习资源,以问题驱动学生积极思考,加工信息,建构知识。由此可知,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的这一飞跃,必须通过种种途径丰富学习资源,只有资源丰富了,学生才能像逛超市一样,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需要的知识。

  (1)学案的建设

  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方案,不同的学习方式应该有与之适应的学案。翻转课堂是自主学习前置的教学方式,翻转课堂学案与传统教学学案的要求有根本的不同,传统学案是预习案,而翻转课堂学案是学习案,通过学案的引导,学生能够自己把低阶的知识学会,第二天回到课堂上不需要教师的再重复,也不需要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而是专注于高阶知识的学习。因此,翻转课堂学案的编写不仅要求量的积累,更要求质的改变和提升。昌乐一中秉承优良的传统,新学期使用的学案一般都是利用开学前的假期编写完成,为了保证数量和质量,都严格按照“制定计划——分散编写——年级把关——集中修改——学校评估”的编写流程,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三轮的反复打磨。在打磨过程中学校不断提出新要求,注入新理念,例如运用任务驱动、嵌入评价、进阶设计等教学策略,力求逐步提升学案与翻转课堂的融合度,不断提升学案编写的质量。在修订的过程中,尤其借鉴了华东师范大学课程和教育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提出的学历案思想,在关注学什么,怎么学之余,重点关注学生何以学会,强调学习经历和学习过程,通过学案的引导真正落实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益。

  (2)微课的建设

  微课主要是用于帮助学生自学的微视频,其功能不再仅仅限于知识的讲解,还可以用于技能的训练和情感的感悟,也并不一定完全置于教学进程的中间,也可以用于新课的导入和知识的总结,不仅用于课内学习知识,也可以用于课外拓展知识。微课的使用拓展了教学的空间,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昌乐一中要求微课一定是用学生的平板电脑自己观看,而不是用多媒体集体观看,这样可以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实现个性化学习。昌乐一中微课的建设,除了要求与学案同步,保持一定的数量之外,侧重点在于尊重教学的基本规律,努力打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高质量微课。一方面是采纳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的建议,以打破“效果天花板”为目标,除了让学生传统的观看、总结以外,教师方面,通过“问题化+情境化、结构化+可视化、科学性+趣味性”的途径实现微课的“心动”设计,学生方面,让他们动脑动手,完成创作微课的作业,教师进行评价和鼓励。另一方面是与一些教育科技公司联合研发和制作高质量的微课,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优化、美化、动化昌乐一中教师提供的微课雏形,形成形神兼备的微课群。

  (3)题库的建设

  作为一所普通高中,教师必然面对命题、测验、成绩分析等一系列繁重而重复的工作,能够把教师从这些工作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加强业务学习和专业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昌乐一中在2016年就专门邀请西北师范大学的贺相春教授,就如何建设题库作了专题讲座,并首先从数学学科开始试水,积累经验。经过三年的积极探索,今年题库建设全科铺开,重点解决了知识图谱和给题目贴标签的难题。

  学习资源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的运用,资源建设的越丰富,越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越有利于实现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即个性化学习。

2.提高技术功能的多样性,增强操作的傻瓜性

  不同的学生学习风格不同,教师的教学个性迥异,教和学匹配程度越高效益越好,所谓的因材施教就是站在教师教的角度,主动的促进二者的匹配和协调。在传统的集体授课状态下,要想实现二者的匹配难度较大,但信息技术的运用拓宽了教学的途径和空间,要想实现二者的匹配可能变得相对容易,并且技术功能越多样就越容易。例如,昌乐一中目前使用的教学平台,学生学习分为过程模式课程(绿色)和自由模式课程(橙色)两种,过程模式是按照教师预设的流程进行学习,自由模式是学生根据需要选择性的跳跃式学习,在线可以完成考试和分析,还可以查看收藏的笔记、试题、课本、专题,自动形成错题本等,教师可以推屏内容、分享学生屏幕、全班平板同步、划分小组、建立交流空间和兴趣群组等,在技术的帮助下完成教和学的各种动作(如图2)。多样的技术功能为不同学习爱好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路径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可以满足教师不同风格教学设计的需求,让教和学更灵活更匹配。在增强功能多样的同时,应该让各种技术操作更简洁方便,这样既便于使用者掌握,又能提高使用效率。傻瓜式的操作是师生最喜欢的方式。

 昌乐一中的教学动作


3.提高教学理论的服务性,增强方式的适切性

  当今用于指导教育教学的理论层出不穷,浩如瀚海,但关键是能够寻找到指导和服务于翻转课堂的教育教学理论。昌乐一中在“翻转课堂1.0”阶段,一是依据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只要提供最佳的教学并给以足够的时间,多数学习者能获得优良的学习成绩”,尽可能把时间还给学生,并通过学案和微课的帮助,力求学生用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开展自学。二是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通过自学质疑和训练展示两个阶段,让学生完成意义的主动建构。进入“翻转课堂2.0”阶段后,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一定支架的支持下,不断从已知区到最近发展区再到未知区这样一个螺旋式不断进阶的过程从而完成深度学习,因此,在以上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又引进了维果斯基的支架学习理论。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昌乐一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完成了由基于经验的业余设计到基于理论的专业设计这一嬗变。随着用于指导教学的教育理论的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囿于“二段四步十环节”的固定教学模式,到根据学情不同、素材差异、个性风格而灵活变通教学方式,但是这种变化不是毫无章法的随意变换,而是始终围绕翻转课堂“先学后教,技术增量”的核心展开(如图3)。

  昌乐一中基本教学模型

对翻转课堂支持要素的思考

  前进永无止境,随着时代的发展、认识的提高,由资源、技术、教学构成的翻转课堂系统一定处于动态发展之中,昌乐一中对此也进行了一些初步思考。

  1.建立学校共同体,进行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

  开放、互联、共享是互联网时代的显著特点,对教育行业更是如此,学校也不再是高墙环绕、远离尘世的象牙塔,而是向无边界、个性化的学习中心发展。丰富的校内外学习资源无疑能够促进个性化学习的发生,但是只靠一个教师、一所学校则难以实现,“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联合起来进行开发,拆掉封闭的篱笆,通过共享才能得以实现。昌乐一中在这一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在中央电教馆的主导下,倡导成立“全国中小学翻转课堂实践共同体”,目的就在于互相借鉴、互相促进、抱团发展,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应该开展更深层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担当起促进翻转课堂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任。

  2.坚持校企合作,打造简捷实用的技术系统

  “定制”可能是当代产品消费的最高形式,利于人们实现个性化消费。不同地域的学校,受原有设备基础、学校文化、教学理念的影响,虽然同样是在做翻转课堂,但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教学形态,相应的对支持翻转的技术系统就有不同的要求。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凌驾于教学之上,因此应当根据教育教学的需求,相关企业设计和提供相匹配的技术系统。这就需要企业摸清学校的需求,学校也应当清楚自己的需求在哪里,通过二者的耦合打造出适用好用的技术系统。但是技术的开发也并不是越“高大上”、越“高精尖”越好,而是“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什么是适合的呢?我国学者肖峰认为,在一些情况下,好技术的评判标准就在于其存在感的强弱。如果某种技术的存在感很弱,以至于人类几乎感知不到其存在(即非存在),那么这种技术或许就是最好的技术。因此,技术的开发与提供一定立足于简捷方便好操作,增强人性化设计,不能拒人千里之外,成为“异物”。

  3.立足立德树人,实施单元整体逆向设计

  传统的教学往往把完整的知识切成零碎的小块,经过教师的咀嚼硬性地喂给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翻转课堂能不能改变这一流弊呢?翻转课堂的自学阶段,往往借助于微课的支持,但是微课大多是教师讲课的微视频,是单向输出知识的过程,如果单单依靠微课讲解知识,与传统教学相比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尤其缺少情感的培育、创造力的激发,难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这就是祝智庭教授所指出的“认知天花板”,如何加以突破呢?实施单元整体逆向设计就是一条有效途径。所谓“单元整体”就是不再以节或框题为单位而是以单元(主题)进行整体教学设计,注重知识的完整性;所谓“逆向”就是把目标评价前置,在目标和评价的引领下进行完整的教学设计。具体操作的时候,针对翻转课堂的特点要求,可以先完成单元的整体逆向设计,然后再按照课时把内容分解到学案、微课、实验、社会实践、阅读等不同的教学活动中,总之,是通过不同的目标需求确定不同的评价方式,通过不同的评价方式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在多种教学活动中理解知识、训练技能、培育情感。

  以上思考,是站在一所普通高中的角度对翻转课堂实施的理解,难免有些粗浅和存在一些陋见,但愿与各位同行共勉,一起探讨,一起成长。

编辑:徐永恺

咨询热线:0536-6297296 校址:山东省昌乐县永康路1358号

--相关新闻--   

              
教育部 山东省教育厅 潍坊教育信息港 昌乐教育 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 中国禁毒数字展览馆 中国海军招飞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19 山东省昌乐一中 鲁ICP备12030452号
校址:山东省昌乐县永康路1358号 电话:0536-6297296
招生电话:0536-6297199 县督导室电话:0536-6272676
师德投诉邮箱:clyzdd@126.com 学校邮箱:clxclyz@wf.shandon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