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苑荐文”按语
好的文章,让人增智,让人长识,助人养心,助人修德。读一篇好文章,让人如饮甘露,如沐春风,心灵得以净化,精神为之焕发。值此全校大力倡导全学科阅读之际,学校开辟“翰苑荐文”专栏,每周向全校师生和广大家长推荐一篇美文佳作。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老师们、同学们、家长朋友们!阅读吧!时间因阅读而充实,视野因阅读而开阔,生命因阅读而美丽。
第七十四期推荐语
丘成桐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是第一位获得数学界最高奖“菲尔兹奖”的华人数学家。他成功解决了许多著名的数学难题,影响力遍及拓扑学、代数几何、广义相对论等数学和物理领域。数十年来,丘教授始终致力于在中国本土培养数学领域发展的领军人才。丘成桐这篇文章以深邃的智慧与鲜活案例,为青少年拨开成长迷雾,文中流淌着他对学问的赤诚、父辈对精神的传承,既有《礼记》风骨,又有科学锋芒。
本期推荐人:高三历史 吴芝
我对年轻人说的话
丘成桐
01. 天赋只占很少一点,失败的经验比成功的经验更重要
坦白讲,很多人心目中的天赋都是假的。天赋不能说一点儿作用也没有,但只能说是有一些,大概不超过30%。一个人成长的大环境受社会、小环境受周围人的影响,也跟自己对学问的好恶取舍有关。假如你生活在沙漠地带,一辈子看不到谁,你天赋再好也没用。
拉马努金在很好的中学念书,就是因为太偏科,只有数学念得好,所以没有办法进入印度最好的大学。没有人教,他就自己摸索,凭借天赋,模模糊糊地在脑海中构想,但是里面有很多是错的。
他写信给英国数学家哈代。在哈代的帮助下,他进入剑桥大学学习,这才有了后来他在数学上的成就。他比较重要的工作也是在英国跟哈代一起做的。所以没有后天的环境,包括运气的因素,一个人不大可能做出伟大的工作。
回顾一下拉马努金的成长,首先他的数学不是完全没有根底,他在中学学了不少数学,甚至偏科。他发现自己唯一的兴趣就是数学,对其他学科都没有兴趣。有了根底后,他就开始培养自己对数学的兴趣。在兴趣的推动下,他不停地追求,所以才发现了一大堆他自己也没有全部理解的想法,并将它们模模糊糊地写了下来。
邓亚萍曾经跟我说,所有训练她的人都说,她这么矮的个子,一下就被打跑了,不可能打进奥运会。于是她铁了心要打拼出来,打赢每一个对手,最后没有人能够阻拦她,她做到了。她从省、市打出去,一路冠军,一直打到奥运会。所以人生的胜负就是看你自己的决心,你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决心要不要成大业,操于自己手上,有兴趣,有上进心,你就不怕。信心很重要,此外,个人与环境,尤其是人与人的关系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很多事情就是怕不怕的问题,你看邓亚萍个子小小的,她就想拿到世界冠军。你说一个小女孩怎么想想就要做世界冠军呢?她有决心要做,这个决心不是普通人敢下的。在下这个决心的时候,天赋并不是最主要的,主要是有兴趣,同时她不怕,她就要做到打遍天下无敌手。这不是随便讲讲的,要不停地练、练、练,练到技巧可以随心所用的程度。
我们做学问也一样,你要先把基本的东西念好,甚至念到超群,要下功夫,失败以后还能站起来。失败后能不能站起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绝大部分人做不到。尤其现在的小孩子都是由父亲母亲拉住手长大的,考了很高分,大家便很高兴,成绩一掉下去,一辈子就站不起来了。所以考奥数考到很高分也没用,因为他遇到困难便站不起来,无法走下去了。所以说,失败的经验比成功的经验更重要。
02. 培养兴趣很重要
从小的家庭教育让我对学问有很浓厚的兴趣。父亲教我古文和诗词,我十三四岁的时候花了很多工夫看书,到现在我还是书不离手,不论走到哪里,我手里都会带着一本书,不停地看。
童年的教育非常重要,虽然家长的教育程度未必很高,但仍然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孩子的学习乐趣。我觉得对于家长来说。最好能够从小培养子女阅读的习惯,看书跟看互联网是不一样的,互联网上的信息很短暂。我看现在流行的网络小说,甚至几句就完成一部小说。我并不反对这些,但是有深度的小说还是要花比较长的时间来看。长时间阅读一般很难在互联网上完成。
看书的方法很多,看书跟看互联网上的信息完全不一样,至少对我来说是不一样的。我会慢慢地咀嚼,慢慢地考虑。对我来讲,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方法,我花了很多工夫去图书馆。我对阅读的兴趣很大。家长培养小孩子养成阅读习惯很重要,不只是看学科里面的书。譬如孩子数学很好,他就喜欢看数学的参考书,但你也不妨鼓励他看看小说、计算机、名人传记等类别的图书。我从伟大学者的传记中受益匪浅。举例说,我14岁时看到一篇很短的文章,才知道中国出了一位享誉国际的几何学家陈省身先生。读到杨振宁、李政道拿了诺贝尔奖,少年的我激动万分。阅读爱因斯坦、狄拉克的传记也是很好的学习,从他们探索大自然的一生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03. 开卷有益
10岁时,父亲教我古文,第一篇是《礼记·檀弓下》的《嗟来之食》,第二篇是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后来我才知道父亲的深意,他在教我做人的道理。第一篇告诉我们做人的尊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第二篇描述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研求之乐,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看书不要因为看不懂,便觉得没用。这就好像学语言,英文不好学,但如果跑到伦敦街头坐上两个月,我保证你的英文就会好很多,因为你不停地听,慢慢就学懂了。我一辈子学不同的学问,都是采取这种方法。譬如学习物理,我接受正规的理论物理训练不多,但是我常常去物理系听课,听了几个月就大概弄懂了。看书也是这样,不是看一次就觉得看懂了,就有收获。其实一本书,看三次甚至十次都是正常的。
记得10岁时,父亲让我看《红楼梦》,第一次看,是很枯燥的。但是看到第三遍、第四遍时,开始了解它的内容,《红楼梦》这本书至今我看了差不多十遍,觉得很有意思。所以,有的书不是你看了一遍就能吸收进去的,尤其是有深度的书,你要耐心了解它的结构和内容。
从小看父亲研究和撰写哲学书,边讨论边下笔,那个情景深深地印在脑海里。虽然我自己不从事哲学研究,但是多年来整理他的遗作,对我还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哲学思想总是在不断的争论中改变,这一点对我做学问很有启发。我在看书的过程中,也慢慢完成了对很多问题的思考。假如不看这些书,我不太可能有这些想法。
我看事情和做学问都是比较融会贯通的,基本上所有我能够了解的学问,我都想学习。我也念工科、物理、文学、历史,这些书我都看,这些学问融汇在一起,对我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我建议家长让孩子拓宽眼界,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并且养成开放的心胸,能够接受不同的想法。多看书,看不同的书。帮助孩子建立思考的能力,不要什么想法都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要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我们需要将东西方思想融合起来,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04. 如何规划人生
年轻人要立志,要立什么志?有很多方向可以走。假如图的是生活舒适,你可以去赚钱。但事实上,不见得每个人都以赚大钱为人生目标。在过去艰难的岁月,生活非常贫苦,但还是有不少人立志做好学问,念好书,成为学者和科学家。其实他们当年想要达到的生活水平,我想今天大部分人都能达到,问题是:我们的志向是什么?
当然,立志赚大钱,做大企业家,我并不反对,生意做大了对国家民族也有贡献,但是否把这个作为唯一的志向,这是值得探讨的。一个人假如对他做的事情兴趣不大,那么即便他完成了,也不会高兴。就像我的很多有钱的朋友,我就不觉得他们活得比我快乐。我不穷,也算不上有钱,但我悠然自得。能够做做学问,带带学生,我便很感恩。看到年轻人成长,我备感欣慰,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进步一样。
兴趣在人生目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子立志,先要问自己的兴趣在哪里。兴趣一旦确定了,便要坚持下去,那成功便不是画饼。画家作画,只是依兴趣动笔,但多年后可能卖出天价,这并不是创作时的考虑。无论如何,我相信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不懈努力,未来生活不会成问题。
假如你立志做学问,那就要好好想通自己的目标。目标要远大崇高。做学问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如果说的是科学,那就是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以及种种自然规律是怎样产生的,又怎样发挥作用。相对地,哲学家会问:什么是人生的意义?我们要如何规划人生?我们希望能做到的,是影响一个学科的发展,而非名誉、地位和财富。树立了这样宏大的志愿后,人生的奋斗才有意义。
丘成桐说:“做学问是我一辈子的志愿。”当年父亲忽然去世,一家顿陷困境,连吃饭都成问题,更不要说继续念书了。但在人生的低谷中,我仍然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学者,建功立业,名垂后世。我为这个目标奋斗一生,从未感到失落。为了攻克一个难题,我花了五六年工夫,其间饱受挫折,但我始终保持乐观,并享受其中的乐趣,最后在坚持中看到曙光,以至功成。
志向一旦定下来后,便要坚定不移地往前走,最怕中途因失败的挫折或者名利的诱惑而改变方向,这样就不行了。我希望大家都树立高远的人生目标,做有为的学者,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