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 翰苑荐文 · 2024年
翰苑荐文
《钱学森的爱国故事》
发布时间:2024.11.22

翰苑荐文

第五十七期


  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奠基人,美国人曾形容他“一个人抵得上 5 个海军陆战师”。我们知道他为人类进步做出的卓越贡献,但他的一生,可谓是历经风雨。辗转回国,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硬劲,给了中国航天事业足够的底劲。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让我们了解他的故事,学习钱学森的伟大精神。 

  本期推荐人:办公室 肖凝 


钱学森的爱国故事 

  钱学森的一生,可谓是历经风雨。他出生于中国内忧外患、任人宰割的时代。他是中国著名军事学家蒋百里先生的爱婿。钱学森为了挽救危亡中的祖国,先是赴美求学,等到归国的时候,却被美国强行扣留。兜兜转转数年,他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于祖国建设,为中国导弹、航空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再见了,我亲爱的祖国 

  晚清的中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最为黑暗的时代,当时列强瓜分中国,中国迈上了屈辱的路程。1911 年 10 月 10 日,革命党在武昌发动了灭亡清政府的武装起义,从此拉开了中国民族革命的序幕,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钱学森就在武昌起义的两个月后出生于上海。 

  彼时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中。中国大地烽火四起,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内部军阀混战,百姓困苦,民不聊生。钱学森在这样的背景下过完了他的童年。幼年时期的钱学森就意识到中国积贫积弱的现象,他立下壮志要改变中国的现状,走出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星光大道。 

  1923 年 9 月,钱学森 12 岁,他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书。1929 年考取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 年,钱学森取得清华大学第二届赴美公费留学生的资格。他在心中默默地对自己说道:“再见了,我亲爱的祖国,我要到大洋的彼岸学习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让你早日在东方复兴!” 


留美岁月 

  1935 年 9 月,钱学森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取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1936 年 10月,钱学森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成为美籍匈牙利科学家冯·卡门的得意弟子。师生二人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研究中,彼此磨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当时的冯·卡门先生是刚刚兴起的航空科学中的顶尖科学家,初次和钱学森见面的冯·卡门对这位仪表庄重的年轻人倍加赞许。他提出了很多问题,都被才思敏捷的钱学森回答出来。之后的几年中,钱学森先后获得了数学博士学位、航空工程硕士学位、航空博士等学位,并成为加州理工学院火箭小组的主要成员之一。

  40 年代初,钱学森和另一个航空科学家马林纳联合发表了重要的研究报告《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这一论文成为美国研制对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停息后,国内解放战争也在节节胜利,钱学森先生意识到民族解放、复兴在即,他决定要回国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但是归国路途确实是想象不到的坎坷和艰难。 

  1950 年,因为怀疑钱学森是美国共产党员,美国取消了他参加机密研究机构的资格。钱学森以此为契机,用回国探亲这个理由准备回到阔别许久的祖国。正当他要动身的时候,却被美国移民当局扣押,幸好被加州理工学院院长和钱学森的导师等保释出来。此后,美国屡次阻扰他回国,钱学森遭到了美国当局长达五年的扣留和迫害。 

  在这五年当中,钱学森先生并没有放弃回国的打算,他在美国加州学院任副教授,在教书之余,不忘继续研究自己的学术,并在 1953 年发表了《从地球卫星轨道上起飞》一文,1954 年出版的《工程控制论》更是引起了行业领域的轰动。 


出国容易回国难 

  1949 年 5 月,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负责人葛庭燧、曹日昌教授分别写信,他们劝说钱学森回国参加祖国战后建设。同年 10 月 1 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钱学森下定主意返回祖国。 

  1950 年 7 月,钱学森准备将整理好的八百公斤的书籍和科研笔记带回祖国,但遭到美国移民当局的强行拘留,并扣押了所有的资料和书籍。美国海军部高级次长表示:“钱学森参加了美国很多机密科研机构,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抵得上 5 个步兵师,我不能让他回到中国!” 

  中国为了让钱学森早日回国,也在时时刻刻地想着法子。在日内瓦召开的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会议上,周恩来总理表示,中国可以释放在朝鲜战场上被俘的美国十一名军官,为了表示诚意,中国会先释放 4 名美国的王牌飞行员。然而,美国坚持不让步,声称并没有证据表示钱学森想要回国。 

  就在谈判无以为继的时候,全国人大副常委陈叔通忽然收到钱学森的来信,信中的内容是要求祖国帮助他回国。原来钱学森通过美国的报纸看到了天安门广场上的陈叔通,而陈叔通正是他父亲钱均的好朋友,于是便决定给他写信。钱学森先是摆脱美国特务的监督,在写给比利时的亲戚家书的夹层中留下了这封写给陈叔通的信件。 

  陈叔通接到信后,立刻将信交给了周恩来总理,周总理以此作为美国当局扣留钱学森的铁证,美国只得以“驱逐犯人”的名义放钱学森先生归国。1955 年 9 月 17 日,钱学森先生终于得偿夙愿,携带妻子和一双幼小的儿女踏上了归国的路途。当年 10 月 8 日,钱学森先生终于回到中国。 


科研狂人 

  回到祖国的钱学森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为光辉的历程。他迫不及待地投身到祖国的航空、国防建设之中。 

  1955 年冬,钱学森参观了陈赓大将领导下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在交谈中,钱学森坚持一定要发展中国人自己的导弹、火箭。1956 年,钱学森发表《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意见书中详细地阐述了中国导弹、火箭工程的发展、建设规划,这份意见书立刻受到党和中央的高度重视。 

  在国家的支持下,钱学森奉命组建成立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研究院以钱学森作为众多科研学者的领头人,为了让这些从未接触过导弹的学者们尽快地融入到导弹、火箭的建设发展之中,钱学森首先给分配过来的 156 名大学生和教授讲授《导弹概论》,并亲自拟定空气动力学、发动机等相关专业的学习计划。 

  六十年代,中苏关系迅速恶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钱学森和众多学者一样,吃粗干粮、睡帐篷,与他们同甘共苦。虽然国外技术死死封锁,但是钱学森的团队也能攻克重重难关,终于在 1960 年,钱学森指导设计的中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发射成功。1964 年10 月 16 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并在两年之后的 10 月 27 日,完成了导弹与核弹头结合的发射试验,使我国的国防力量达到了世界尖端的地位,震惊了全世界。 

  1965 年,钱学森又向国家提出了发展人造卫星的建议。1970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又步上了一个高台阶。 

  1971 年 3 月,钱学森组织完成“实践一号”卫星发射试验,首次获得中国空间环境探测数据,为中国研制应用卫星、通信卫星积累经验。1972 年至 1976 年,钱学森参与组织领导运载火箭和洲际导弹研制工作,提出建立导弹航天测控网概念;领导设计制造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组织启动远洋测量船基地建设工程;指挥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1980 年 5 月、1982 年 10 月、1984 年 4 月钱学森先后参与组织领导中国洲际导弹第一次全程飞行、潜艇水下发射导弹和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任务,实现中国国防尖端技术的全面突破。 

  钱学森在中国航天事业创建、发展过程中,一直强调协同攻关、总体设计,做到了身体力行、创新发展。在他带领下,广大航天科技人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铸就航天精神,成为中国航天事业成功的基石。 


中国人,中国心,钱学森的爱国之心 

  钱学森的一生是辉煌的,作为爱国者,他花费了五年的时间冲破层层阻力回到中国;作为科学家,他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钱学森说过,他一生有三次最为激动的时刻,第一次是在得知美国方面终于肯放他归国,第二次是在得知自己将会同焦裕禄、孟泰等人,一起列入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行列;第三次是在建国十周年的那天,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从诞生到成长的过程中,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不计其数,然而最为光辉、功勋最为卓著、影响力最大的人物却是钱学森。那么,钱学森一生做出过哪些贡献呢? 

  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钱学森意识到中国航空力量过于薄弱,因而决定到美国学习航空科技知识。在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首任院长期间,他将自己在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材料、计算机、质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领域掌握的丰富知识,运用到导弹、火箭、卫星的研发制造上。他还主持并成功地完成了“喷气和火箭发动机技术”的建立,他还参与指导了对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 

  钱学森被世界公认为世界航空技术的开创者、重要技术的奠基人和控制工程学的开山鼻祖,他是应用数学、应用力学等学识领域的领袖人物,他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方面留下了创造性的贡献。 

  钱学森一生留下了《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星际航行概论》等不朽的学术著作,这些著作先后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小罗克韦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等荣誉和称号。 

  钱学森为中国导弹、航空、火箭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付出了 40 多年的努力,有着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航天之父的荣誉称号。在 1991 年 10 月 16 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9 年 9 月 18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又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一生淡泊名利,有着崇高的人格品质。他在为祖国奋斗的岁月里,始终保持了一名爱国学者的崇高精神。钱学森曾经说过:“我是一个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我所学到的科学技术只服务于我的祖国,我活着的目的就是要为全体中国人民服务。如果说我有所求的话,那我想要的最高奖赏,就是全国人民对我工作的认可和肯定。”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文献研究室等 11 个党和国家的高级部门,联合组织的“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 100 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钱学森被评为“感动中国的 100 位人物”之首。这充分体现了钱老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同时也是全体中国人对钱学森一生光辉成就的肯定! 

  200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周年华诞上的阅兵仪式震撼了世界,钱学森就在当年10 月 31 日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 98 岁。斯人已逝,英魂永在,钱学森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永远不会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