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 翰苑荐文 · 2024年
翰苑荐文
《昌乐文脉的源泉——吴家池子》
发布时间:2024.04.05

第二十四期荐语

吴家池畔是读书的胜地,昌乐一中是育人的摇篮。数千年来,昌乐文脉不绝,人才辈出,与“昌乐文脉源泉”“营陵第一泉”——吴家池子密不可分。吴家池子虽小,却有说不尽的神奇,它决定了齐鲁名校昌乐一中的选址,养育了数十万计的一中学子,长久以来,泉名“吴家池子”一度是校名的代称,校刊《清泉》亦是以它命名。对一中人而言,它是当之无愧的智慧泉、母亲泉。一池活水,源远流长。只要此泉不竭,一中的文脉就会绵延不断,一中的明天就会更加灿烂辉煌。让我们一起欣赏吴文福副校长的佳作《昌乐文脉的源泉——吴家池子》,进一步深入了解吴家池子的独特魅力,以及它对昌乐一中乃至昌乐县的深厚意义。

本期推荐人:办公室 张惠恩

昌乐文脉的源泉——吴家池子

吴文福 

万松山下有神泉,砚池黄钟秀翰苑。

多情最是吴池水,栋梁成林春满园。

自古文物阜盛之乡,必有神奇灵异之地。昌乐文脉久远,经济繁盛,是伯夷、叔齐隐居之乡,太公姜尚始封之地。数千年间,人才辈出,史不绝书。这首诗所吟咏的神泉,就是位于昌乐县城东南,万松山西麓的吴家池子。吴池泉水丰沛甘冽,常年不竭,冬饮能暖肚,夏喝可祛暑,取之沏茶有清香,用于煎药增奇效,有“昌乐文脉源泉”“营陵第一泉”之美誉。

大凡名山胜水,往往都有神奇的传说。吴家池子也不例外。传说要从孤山爷和方山爷两位山神说起。

孤山、方山是昌乐县域内的两大名山,南北相望,互为犄角。二位山神,情同手足,喜欢弈棋,不分伯仲。孤山祠内有一深潭,潭中有泉,碧水如镜,荷叶田田。大旱之年,百姓祈雨,有求必应。有一年方山大旱,庄稼枯死,方山爷到孤山求助。孤山爷棋兴大发,要与方山爷对弈。方山爷说:“陪你下棋不要紧,你掌管三潭四雨,须将潭中山泉借我一用,好解救方山四周百姓 !”

孤山爷想了想说:“不能白送,你我打赌,三炷香功夫,下棋三盘,三局两胜,如果你赢,尽管拿去 !”于是击掌为誓,举棋搏杀。方山爷救民心切,下得认真;孤山爷连输两盘,只得认输。

方山爷赢得了山泉,忙从潭中采得荷叶包了山泉,用手捧着,往回就赶。走到孤山西端,只见草山百草丰茂,万松山苍翠欲滴,大山万木峥嵘,好一派繁盛景象。又加之三山相连,各自成峰,状如笔架。山下地势开阔,有平台数亩,宛如一方砚台。“真是一方胜地,只可惜无水 !”方山爷驻足观瞻,心中不禁暗自惋叹。

方山爷正在惋惜,突然脚下“咕噜噜”一片水声,低头一看,原来是自己不小心,荷叶中的山泉洒落到了脚下。驻足之处,突生一泉,泉水极旺。方山爷又惊又喜,急忙唤来土地爷,细问缘由。土地爷赶到,一边打躬,一边道喜:“山神不知,此处乃夷齐龙头宝地,东通大海,西连瑶池。当年太公平定东夷,在此筑台封祭,以定乾坤。今日山神路此驻足,山泉落地,就地生根,根脉下延,竟打通了龙脉,涌出了神泉。苍山社稷有福,黎民百姓有福 !”

自此,泉水汩汩,涝不增,旱不减,终年清澈。百姓砌池储水,水域近亩。泉溢池而出,顺势流下,折行数里,遇壑成潭,遇丘成渚,常年不枯。明洪武年间,有一支吴氏家族从河北枣强县迁至昌乐境内万松山下,立村安居,生息繁衍。村人饮水浇地,皆靠此泉,名之为“吴家池子”。

当年一位高人漫游至此,睹此胜景,啧啧称奇:山若笔架,泉如砚池,若于此处办学兴教,可出一斗米的状元。又名状元泉。

1938 年,一所学校在昌乐诞生了。这就是后来饮誉齐鲁、蜚声海内外的山东省昌乐一中。这是民智壅塞的昌乐县及周边地区一所全新的学校,致力于传授新思想,传播新文化,培养新人才,是昌乐近现代文明之开端,开启了昌乐新教育、新文化发展的先河。学校立校之初,日寇肆侵,风声鹤唳,一夕数惊,虽处烽火之间,但辗转办学,弦歌不辍。学校先后更名为昌乐县立初级中学、山东省立昌乐初级中学、山东省立昌乐中学。

抗日战争胜利,学校结束了迁徙流浪、辗转办学的命运。学校的创办者、时任昌潍专员张天佐为选一理想场所建校,成立校舍建设委员会,专司学校筹建事宜。参与其事者,皆为出身名校、术有专攻之辈,如赵光汉曾就读于南京河海工科大学,孙魁南则毕业于山东大学土木工科。他们多方考察,最后选址在万松山西麓。此处有青松万株,环境优美,更有清泉一眼,水源丰沛,水甘而美,可供五千人之需。于是破土动工,校舍依山势而次第,绕山泉而伸展,历时年余,终于落成。至此,昌乐一中结束了“战时流亡”的办学历史,开始了辉煌的“吴家池子”时代。

其间,学校接纳因战火解散的山东省立第八联中、益都中学部分师生,兼办山东省立益都师范,办学规模逐渐扩大,潍县、寿光、安丘、临朐、益都等周边县区的青年学子,慕名而来,求学者应接不暇。

张天佐亦不惜重金,延请名师前来任教。霍树楠、巩宪文、王笑房、刘桐轩、王云劬、李制美、王克捷、王郁堂、朱既章等名师硕儒,不辞时艰,云集一中。学校名师萃集,俊彦辈出,青蓝相继,桃李芬芳,规模之宏大,风景之秀丽,为全省中学之冠。

1948 年昌乐解放,昌乐一中获得了新生。这所饱经风霜的学校,从此焕发青春,迈向发展的新阶段。学校更名为山东省立昌潍中学,是昌潍地区唯一的一所高级中学。同时,受华东财委曾山、方毅委托,兼办华东工商干部学校,有 1100 多名学生随华东局“南下纵队”过长江,越五岭,接管城市,成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华东工商干部学校后随军南迁,成为华东大学(后并入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行政学院、潍坊市委党校等数所高校的襁袍。为充实高校师资力量,王笑房、王云劬、巩宪文、刘桐轩等名师先后被选派到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教学,成果丰硕。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先后更名为山东省昌乐中学、山东省昌乐第一中学,办学规模逐年扩大,教学设施渐次充实,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被省教育厅定为山东省重点中学,为昌乐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后,学校又迎来了大发展的好时机。尤其是近几年,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踏着时代的节奏,迈着矫健的步伐,时刻走在教育发展的最前列,教育教学成绩喜人。学校坚持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开明办学的理念,以学生教师的成长成就为出发点,全力建设美丽幸福的一中大家庭,全校上下精气神、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正阔步迈向建设百年名校的新征程。

在吴池清泉边,最先建成的是一座古朴典雅的四合院式建筑,是学校的行政办公所在,后取“文翰荟萃”之意,名为“翰苑”,现为校史馆,陈列校史、书画,是学校的文化中心。泉畔是学校的院士路,有大白杨分植两侧,亭亭如盖。这是我国引进最早的一批加拿大白杨,虽已近八十载,仍枝叶繁茂,生机盎然。尤令人称奇者,北侧的杨树,两枝桠间,有一椴木横搭,年深日久,两端已嵌入树内,被新生的木质合围,浑然一体;一尊合金铸成的大钟,吊于横木上,隐身于秀木繁枝之中。

在昌乐一中,人们习惯把吴家池子比作砚池,象征文运永昌,薪火相传;把杨树上的大钟比作黄钟,兆示着弦歌绵延,弘德启智;把方正端庄的翰苑比作是育人的范式,方方正正做人,规规矩矩行事。

“多情最是吴池水。”一中校友、著名作家邱勋在他的回忆文章《吴池草山,我遥远的思念》中这样写道:

每次乘坐胶济铁路的火车,进入昌乐地界以后,我总会离开座席,凭窗南望。一定要仔细看几眼的,是低矮的、离铁路不远的草山子。……这座小小的山包下面,有一泓清泉,名叫吴家池子。半个多世纪以前,一所乡村中学在此处创建,当地乡民即以此泉作校名,叫她“吴家池子中学”。我曾在这里读书,留下生命中一串幼稚的脚印,也留下难忘的、梦绕神牵的思念。……

泉水从墨绿墨绿的青苔隙缝里汩汩流出,形成一个明净清澈的水潭。它有丈把深,可水底下石子的花纹儿照样看得清清楚楚。水潭四周用石块垒成石壁,从那低矮的一面,泉水从一块光滑的石板上潺潺溢出,扇面一样铺开,然后变成一条哗哗欢唱的小溪。溪水摇动着野花杂草,引逗着小虾小鱼,顺着山坡一直流向远方……

吴家池子是我少年时代见过的最美丽、最神奇的山泉。……柳宗元先生笔下的小石潭,朱自清先生纸上的梅雨潭,在我眼里,它的鲜活和美丽,丰沛和慷慨,都比不上日日相伴的吴家池子,比不上滋养了千万名学子和一方生灵的吴家池子 !

遥想当年,清泉涓涓,一池活水,曾养育过多少英才俊彦;钟声悠扬,四季不绝,曾唤起过多少青年学子的报国之志 ;翰苑庄肃,饱经沧桑,曾记载过多少栉风沐雨、历久弥坚的历史记忆……

以身是范、得英才而育的教师走上讲台,点燃“歼彼倭寇,复我神京”的火种;胸怀报国之志,矢志苦读的学子,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代强音。“草山苍苍,吴池浩荡”“同心同德,志气高扬”。从那时起,就注定了这所学校,在以后的发展中将时时刻刻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1948年春,老校长霍树楠率八百子弟离开昌中吴池出走,辗转一年,行程万里,最终抵达台湾。海峡一度隔绝了两岸交往,却始终隔不断在台一中校友的故园之思。大陆改革开放后,他们辗转来大陆省亲,总也忘不了到母校探望。这些白发苍苍的老校友伫立吴池,回首当年,禁不住感慨万端。新一辈的一中学子,更是遍布五洲四海。他们久居他乡异国,无时不心系吴池,感念母校。月是故乡的明,水是吴池的甜。吴池之水,已融入一中人的血液,成为一中学子心中一份永久的牵挂。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因气候原因,吴家池子水位有所下降,为保持吴池水源的纯净卫生,学校加以开凿,将池面封闭,池内泉水由电力泵抽出供师生用。进入新世纪,学校又在池边营造了假山,饰以喷泉,周边种植各类花木,构成繁花、绿树、假山、喷泉等园林景观,并在泉边勒石“吴家池子”以记。近几年,学校又新配置了净化水设备,将吴池泉水加以处理成为直饮水,输送到办公楼、教学楼、宿舍楼,供师生日常饮用。驻足池旁,凝神静听,伴着抽水的隐隐轰鸣,不时传来地下泉脉的涌动之声。“吴池映翠”“吴池闻泉”成为昌乐一中新的人文景观。

涓涓清泉,菁菁校园,蕴天地之灵气,育四方之英贤。八十多年来,一批批英才学子,慕名而来,饮吴池泉水,闻翰苑钟声,以就读于昌乐一中为荣。吴家池子一泓泉水滋育了数万名学子,也成就了一所名校,是当之无愧的母亲泉、智慧泉。八十多年来,一批批青春俊彦,矢志苦读,怀揣梦想,从这里启程,作别吴池,走出校园,成为时代的骄子,国家的栋梁。他们当中有刘振兴、刘以训等中科院院士,冯永生、李长顺等军界将领,张秀夫、王国华等政界要员,刘锡诚、邱勋等著名作家,数百名博士,以及商海巨贾,党政领导和一大批辛勤工作、默默奉献的建设者。

吴家池畔是读书的胜地,昌乐一中是育人的摇篮。翰苑巍巍,见证了昌乐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清泉涓涓,兆示着昌乐文脉源远流长,教育事业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