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 翰苑荐文 · 2023年
翰苑荐文
《奠品行之基 逐理想于远方》
发布时间:2023.11.24

第五期荐语


  习近平总书记曾言:“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作为新时代青年,我辈深明理想之义,树立远大理想。然正如哲人所言,理想与现实,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想要实现,征途依旧漫长。正当迷茫之时,古人一喻点亮前行之光。汉代扬雄曾言:“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诚哉斯言。吾辈青年应修身、矫思,并付诸行动,从而高中理想之箭,高扬梦想之帆。

  这是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的一篇考场佳作。开篇围绕关键词“理想”展开,并论证了有远大理想的前提是“砥砺品行”。中间两大段分别论证了当代青年应该有美好的品行和远大的理想,结尾引用诗词,照应材料,体现“当代青年”的写作身份,首尾圆合。而且文章语言谨严,感情真挚而充沛。

  本期推荐人:刘国强


奠品行之基 逐理想于远方

  罗曼·罗兰曾说 :“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如苍鹰振动双翼才能飞翔,车轮围绕中轴才能转动,弓箭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发射,一个人拥有良好的品行、端正的思想,才能拥有立足世间、追逐理想的坚实底气。我们讴歌理想散发的光华,因为它如同天上的启明星;但我们也不能忘了品行蕴含的珍贵,因为它是我们脚下的土地。自古以来,人们从来没有停止对品行的砥砺,无论是孔子的“君子坦荡荡”,还是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都反映了这种追求已经融进人类文化基因;无论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教诲,还是“先成人再成才”的呼唤,都反映了这种追求已经融为时代的心声。历史自有判断,公道自在人心。战败投降的李陵,早已湮没在历史尘埃之下,而啮雪吞毡的苏武却名垂青史,成为后人的偶像;迫害忠臣的蔡京,即使写得一手好字,也不配名列“苏黄米蔡”宋四家,人们代之以为官正直的蔡襄;精忠报国的岳飞,一首《满江红》,能够一词压两宋,因为它充满人间正气。

  修身为箭,矫思为矢,品行是一个人为人最重要的因素,是我们擘画人生的底色版,更是我们乘风破浪、逐梦远方的最好的桨帆。拥有好的品行还只是基础,我们更要有远大的理想,“对于缺乏目标的船,所有风都是逆风”。比如老子的治国理念,“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以当今全球化的视角来看,显然与我们所需要的所推崇的相悖。这或许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道家没有取得像儒家那样的正统地位的原因。

  时代大幕已经拉开,任何“躲进小楼成一统”的逃避行为都是要不得的。把时针拨回百年以前,夏明翰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毅,江竹筠“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的情怀,刘伯坚“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深情告白……为共产党百年初心生动注脚。无数共产党人,怀着建设新中国、争取人民自由幸福的梦想,前赴后继。

  现在,时代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我们即将踏入大学之门,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怎敢辜负先烈们的殷殷期盼?扬雄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这句对理想的注解,在当下显然有深厚的现实意义。我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对每个中国人而言永远都不会过时。

  或许我们已经告别了老一辈筚路蓝缕的创业环境,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我们要有鲁迅先生“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民都与我有关”的家国情怀。人不只为自己而活,来世界一趟,就要成就一番事业,不能只做个匆匆过客。“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箭已在弦上,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