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苑荐文”按语
好的文章,让人增智,让人长识,助人养心,助人修德。读一篇好文章,让人如饮甘露,如沐春风,心灵得以净化,精神为之焕发。值此全校大力倡导全学科阅读之际,学校开辟“翰苑荐文”专栏,每周向全校师生和广大家长推荐一篇美文佳作。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老师们、同学们、家长朋友们!阅读吧!时间因阅读而充实,视野因阅读而开阔,生命因阅读而美丽。
第二期荐语
刘兴国先生是我校校友,曾任昌乐县政协文史委主任、昌乐文联主席,主持编写文史资料《昌乐一中70年》,挖掘整理昌乐一中的历史资料,对承续一中传统,弘扬一中文化,发扬一中精神,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受到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他的《清泉十奇》,是一篇感念母校、赞颂吴池清泉的美文。多情最是吴池水。今天,让我们一起品读《清泉十奇》,领略吴池清泉之神奇,回顾一中历史,品味一中文化,续弦歌,传薪火,再谱一中新华章。
本期推荐人:吴文福
清泉十奇
刘兴国
一中风物,首推吴家池子。池虽小,却有说不尽的神奇。最可说者有十,不妨称作“清泉十奇”。
——校内有泉,此一奇也。世上校园众多,有泉者少,有泉则人工喷泉者多,天然山泉者少。似一中有青山一座,有清泉一眼,可承山之仁厚,可接水之灵秀,实在是少之又少了。人谓文章得江山之助,我谓一中文脉得山泉之助。想一中历经风雨沧桑,桃李遍天下,悄然崛起于营丘,赫然名动于齐鲁,文脉不绝,文运永昌,此泉功不可没。
——泉有传说,此二奇也。方志称,吴池为营陵第一泉。昔日此泉汩汩涌出,顺势而下,折行数里,遇壑成潭,遇丘成渚,树荫处处,蒹葭丛丛,诚营丘一景,这便是“营陵第一泉”的由来。吴氏自河北迁此,望渚而立村,依泉而名村,这便是泉名的由来。故老相传,方山爷与孤山爷下棋,赢得神水一掬,以荷叶盛之,行至万松山下,驻足赏景,为景所迷,不慎洒落神水一滴,化而为泉,这便是传说中山泉的由来。
——一眼山泉决定一所学校选址,此三奇也。抗日战争胜利,一中终于可以结束不断迁徙、四处流浪的命运了。张天佐拟选一理想场所建校,遂成立校舍建设委员会,专司学校筹建事宜。参与其事者,皆为出于名校、术有专攻之辈,如赵光汉曾就读于南京河海工科大学,孙魁南则毕业于山东大学土木工科。他们多方考察,最后选址在万松山西麓。盖此处不仅有青松万株,更有清泉一眼,水源丰沛,水甘而美,可供五千人之需。于是破土动工,校舍依山势而次第,绕山泉而伸展,历时年余,终于落成。于是,青松万株,清泉一眼,成为一中自然环境之最大特色。
——一池水而养育数以万计一中人,此四奇也。自建校至今,此泉到底养育过多少一中人?定址吴池之初,学校师生达二千余人,霍树楠晚年忆旧,曾不无自豪地说:“昌中规模之大,可列全省之冠。”新中国成立之后,一中的发展虽有曲折,虽有快慢,但总的趋势是不断向前。特别是近几年,一中走上了一条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如今,一中已发展到教师八百人,学生近万人的规模。建校以来,一中师生累计十几万人,都靠这眼泉水生活。对一中人而言,吴家池子是当之无愧的母亲泉。
——泉水穿行于校园,此五奇也。昔日泉水自流,依势蜿蜒而走。建设者匠心独运,巧加利用,为渠,为漕,为井,为塘,给校园平添许多风致。最有味者有四:一曰翰苑听水。泉水流经翰苑,聚为一池,流水打一盘旋,再往前赶。教师在室内办公,可听泉水淙淙,向窗外凝视,可看流水成湍。逝水如斯,伴随教师默默耕耘,度过无数春夏秋冬。二曰荷塘观鱼。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中在校门口北侧挖成一池,池面亩许,池内种藕养鱼,池畔树之以柳,学生课余常流连于此,听树上蝉鸣,观荷间游鱼,成为难忘的青春回忆。三曰井台浣纱。荷塘东南角,建有井台一方,为荷塘注水处。井台为青石,井旁为柳荫,水位离井台很近,稍一探头,就可用盆舀水,故为学生洗衣的最佳去处。洗衣者以女生居多,一抹余晖,数条柳丝,三五浣女,有无限的天真烂漫。四曰池畔折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临近毕业,同窗好友多来此话别,或合影留念,或题诗咏怀,唱酬赠答,演尽别情。池水无语,目睹了一次又一次的聚散离合。
——清泉蕴育无数英才,此六奇也。涓涓清泉,滋兰九畹。八十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一中学子喝着吴池之水,从小树长成参天大树,最终成为栋梁之材。从这里起步,走出了蜚声中外的科学家,走出了颇有建树的学者,走出了享誉文坛的作家,走出了叱咤风云的将军,也走出了不少政界要员和实业界总裁。兼有一批青年才俊,在不同地域,不同领域,头角初露,竞逐风流。近几年,一中每年向全国高校输送千余名大学生,其中不少学子被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录取。更有之,远涉重洋,出国深造,就读于哈佛、剑桥、早稻田等世界著名学府。如果说,一中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那么,清泉无疑就是一中的智慧之泉。
——泉名成为校名之代称,此七奇也。建校至今,一中校名几经变更,但不管怎么变,人们都习惯于称这所学校为吴家池子。大家可以不知昌中、一中之名,但吴家池子之名几乎路人皆知。一位寿光的校友回首当年,禁不住感慨万端。而新一辈的一中学子,也有不少人漂流海外。他们久居异国他乡,无时不心系祖国,感念母校。他们或写文,或赋诗,或撰联,或题字,思念之情溢于言表。一位校友寄言:“月是故乡的明,水是一中的甜。”吴池之水,已融入一中人的血液,成为一中游子心中一份永久的牵挂。
——池名又作校刊名,此九奇也。吴家池子,既是村名和泉名,如今一中又把它作为校刊名,从此,一名而三实,一词而三义,又增吴池一奇。细味清泉二字,最能反映一中的自然人文特点。说自然,一中背倚万松,怀抱一泉,极尽环境之幽,确是读书绝佳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人诗句,仿佛专为一中而吟。说人文,清泉是一中的智慧泉、母亲泉,它浓缩着一中的历史,寄托了一中人的情感,体现出一中的精神。以清泉作校刊名,不是再合适不过吗?
——泉水永不干涸,此十奇也。近二十年,昌乐地下水位下降,多处水源枯竭,吴家池子水势也大不如前,泉水湍流之景不再,然泉源汩汩,绵绵不绝,这又是一奇。有人说:这是一中占尽昌乐风水,天佑一中文脉不绝。这与其说是一种迷信,不如说是一个象征。因为吴家池子一经与一中相联系,它便获得了双重身份:一方面,它是一中辉煌历史的见证人;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中文运永昌的预言家。一池活水,源远流长。只要此泉不竭,一中的文脉就会绵延不断,一中的明天就会更加灿烂辉煌!
本文选自《昌乐一中70年》,转载时略有改动。